Welcome to 霧社事件(Wushe Incident)

A historypin channel with collection, tour, and map for Wushe Incident, created by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(NCHU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Humanties and Socail Sciences)


1.賽德克族為何住在山上?

大多數的台灣原住民族都句住在山區。目前對於原住民族形成山居的解釋,至少有兩種說法:第一、是認為因受到後來漢民族的逼迫而往山上遷徙。不過,據考古學上的資料顯示,遠在漢人到達台灣前,高山區已經有原住民族活動。正因為如此,有學者認為原住民族之所以居住高山,是生態適應下的產物。關於生態適應,又有兩種說法:第一、是為了尋找與原居地生態相似,適合種小米、進行山田燒墾的場所。第二種說法,則是為了避免所謂「瘴癘之氣」,也就是為了避免瘧疾的危害,而選擇在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地居住。即使低於1千公尺的村落,雖然取水並不方便,但大部分仍會遠離溪流。
參考:王嵩山,2001,《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》。台北:聯經,頁22-23


2.家屋

賽德克族一般於山腰平坦處聚集成社,例如Mehebu社的住屋櫛比鱗次。住屋係採半穴式,地下挖掘約三、四尺(一尺約0.3公尺),立柱約有數十根;屋寬三至四間(一間約2公尺),屋長二間至二間半;牆壁以橫木堆砌而成,外側再用木頭或竹子壓住,並以葛藤綑縛。屋頂式樣因社而異。例如,巴蘭等社多以茅草覆蓋,道澤及太魯閣則以石板為主。入口也有不同,巴蘭社則於兩側砌石、內面填土以成石垣,而道澤及太魯閣群則幾無此種構造,只是在屋簷下滴水排列石板以成潭垣牆。屋內皆為單房,其中央處稱sapah truma(霧社),除了道澤群之外,皆為泥土地。屋內四隅稱muxi,設有床鋪。各社僅設置一個出入口,窗戶也不大;巴蘭社更因不設窗子而陰暗不已。床鋪與床鋪之間設有爐灶,白天偶爾熄火,但夜間必然通宵。家中若有人出草,爐中柴火必須晝夜不斷。面對門口的牆邊多置放酒甕、水缸;一般器物有的放置棚架上,有的則吊掛於掛鉤上。



3.望樓(paga riso)

望樓乃專供未婚男子就寢之處。日治前有很多,被納入警察統治後每社皆僅存二、三所。一般來說,唯有參與搭造者方可登爬望樓。望樓內部面積六尺見方,僅能容納四、五個人。柱高兩丈多(一丈約3公尺),直柱用百日紅,斜柱則多用摫木,梯子是由樹木刻出凹處所建成,設有扶手。未婚男子若不睡在外面的望樓上,也會在屋裡架設一個很高的床,作為休息之處。

4.穀倉(repun)

每家皆設一至若干個穀倉,其形完成相同,屋頂蓋上茅草,牆為木板,其上以竹子壓住,並用葛藤結綁,構造簡單。《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》中稱其簡陋之至,令人不禁叫人擔心萬一颱風來襲,豈不瞬間崩塌,儲存的粟穀會腐爛而導致餓死。對於穀倉,社人最留心的是防鼠問題,每一座穀倉都設有用一大塊木頭削成鞍形後附在柱上的防鼠器(ruku),穀倉男女皆可進出,不像阿美族僅限於女人。

5.豬舍(tibu babuy)

豬都採用放飼方式,唯有在母豬生產期會以圍欄圈住,生產後再放出。若有母豬在欄外生產,則母豬和小豬都必須宰食。因為社人相信若繼續飼養這種豬隻,飼主必定墜崖而死。

6.雞舍(kadu rodux)

雞舍都設在五、六尺高處,以防獸野侵襲。

7.築屋(peheyu sapah)

賽德克族建屋前需先釀酒,酒成後邀請社人幫忙。先挖地,然後赴山上砍取並收集可做梁柱的木材,再收集可當牆壁的木塊。大約兩天可完成,當晚即飲酒慶祝。修繕穀倉,需先山上準備材料,男子割茅,女子則負責收集割下的茅草並搬運回家。隔日,一天內修繕完工,當晚飲酒慶祝。欲搭望樓時,年輕人數名分頭拜訪社內各家,索取適當的木料,建材齊全後,再於空閒的時候合力興建。竣工後,釀酒宴請提供木料者。


出處:《蕃族調查報告書‧第四冊‧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》。臺北市:中研院民族所。20117月,頁43-49

0 意見 :

張貼留言